【避震特辑】超硬核避震防灾指南+科普问答,给有需要的人~
2021-09-23 10:11:58

PREVIOUSLY<<<

昨天,维州经历了一系列地震活动,其中包含维州10年来最强地震,最大震级5.9级。堪培拉、新州等地区均有震感;墨尔本很多居民反映震感明显,且有不少建筑受损报告。



* 图片来自网络


万幸的是,此次地震并未带来很严重的破坏与伤亡,在给大家带来各种段子的同时,更给大家带来了惊讶——澳洲并未坐落于三大地震带上,新闻里也很少见到澳洲本土的地震报道,怎么就突然地震了呢,难以置信!?


其实,地震在澳洲并非十分罕有

 

根据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澳洲平均每年有80多个3.0级以上的地震,每2年一个5.5级以上地震。1988年的滕南特克里克地震,曾12小时内连续发生了3个6.0级以上地震,之后一年内余震约15000次。2012年维州也发送过5.0级以上的地震。


且澳洲的地震,通常震源距离地表较近,所以地震的破坏性不弱。


这次的措手不及着实提醒了大家今后对此类灾害的防范。对此,小编根据澳洲、中国、日本等国家与地区的地震避险手册和相关网站信息,将其中的关键事项整理出来,方便大家了解在地震中应怎么做,及如何看懂地震中的各种讯息。


先上重点

地震避险指南



# 地震发生的瞬间:


 


(1)先判断建筑、出口和周围环境的稳固程度,如不够稳固,则在室内找避险位置反而更安全。


(2)可在稳固的桌子下、墙角等易于形成三角形的空间寻求掩护,蹲下或坐下,蜷曲缩小身体,并抓牢稳固的物体。


(3)用身边的物品护住头部,譬如在浴室中时拿起脸盆,在床上时用被子,手边的抱枕、皮包等,都能临时用来保护头部。


国际上提倡的避险姿势

(但应结合环境和其他避险措施灵活应变)


 * 图片来源:中国地震局避险手册


 


 


(1)不要盲目向外跑。


(2)不要使用电梯。


(3)不要躲在门廊、门边等结构薄弱的区域,以及有吊灯、吊顶、窗户等易破碎掉落物体的位置。


# 地震一段时间后:


 


(1)先确认晃动已停止后再移动,以免在移动中因建筑晃动、物体掉落或地上的碎片而受伤。


(2)注意检查自己的受伤情况,查看是否有流血的外伤或明显的疼痛部位。


(3)确认室内的火源、电源关闭;如有火情,尽可能扑灭火苗。


(4)逃生的途中可能会伴随粉尘或燃气等有害气体,建议携带上湿毛巾,护住口鼻。



(1)不要触摸裸露的电线与破损的电器。


(2)不要使用明火作为照明方式。


(3)不要因收拾财物而错失逃生时机。


(4)撤离时不要慌乱,避免发生踩踏。


# 万一被掩埋:


 


(1)就地取材,尽量加固周围的支撑。


(2)在不会影响到周围支撑的情况下,避免身体受到长时间压迫。


(3)在空间允许活动的情况下,收集水、食物,在有管道、通风、有光且较为稳固(比如易形成三角形结构)的位置等待救援。


(4)敲击管道求救,保存体力。


(5)坚定求生意志。


 


(1)在不了解周围房屋结构的情况下,盲目挖掘出口。


(2)在不确定周围是否有救援人员的情况下,打声呼救,虚耗体力。




# 地震时,如您在户外:



除非在无法稳定住的位置和情况下(需要扶住或抱住立柱才能站稳),否则应尽量到空旷处躲避,远离电线杆、广告牌、建筑物、树木或地下有空洞的区域等。


 


不要轻易返回室内。


# 如您在行驶的汽车中:


 


(1)请尽快在合适的位置将停车(如时间和周边条件允许,空旷的停车场是个不错的位置),携带好随身物品后离开车辆。


(2)避开桥梁、隧道等易塌方的区域,必要时,可弃车离开。


(3)当您的车辆无法妥当停靠时(譬如在车流不停的高速公路上),应低速行驶,并确保车辆的门窗处于可打开的状态,注意收听实时讯息,根据讯息和官方指引,采取进一步行动。


 


(1)当道路情况不明时,不要轻易行驶。


(2)人在车中时,不要将车停在建筑、电线杆、树木、广告牌或其他易塌方的物体下。




了解灾害的实时状况与官方指引,有助于求生和减小损失。以下均有可能作为大家接收讯息和寻求帮助的途径:


# 朋友圈与社交媒体


朋友圈与社交媒体可能是时下大家最常想到的发布和关注灾情的渠道。虽然有时这些渠道的信息较为凌乱,有真有假,但并不掩盖它们的以下优点:


(1)时效性突出。


(2)社交媒体中的官方账号,通常会及时发布和更新通知。


(3)传播效果好:有的用户在平安度过灾情后,会在家人和朋友知悉的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状况,以便家人和朋友放心;还有的用户会将救援需求发布到社交媒体账号上,以便传播,获得帮助。


# Geoscience Australia


Geoscience Australia(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协会),是澳大利亚国家公共部门认可的地球科学组织,其专门提供澳大利亚的地质和地理信息,包括地震信息,有多种社交账号。


网址:earthquakes.ga.gov.au


# VIC Emergency:


专门发布维州的各种灾情、险情的位置与警示,也有多种社交账号。


网址:www.emergency.vic.gov.au


# 紧急救助电话:


澳洲急救助电话(警察/消防/急救):000


SES紧急服务部门:132500


澳洲地震信息热线:1800 655 739


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紧急求助电话:03 9824 8810



 


地震具有突发性,当地震发生时,大多人的第一反应通常是“自己头晕了”、“什么地方爆炸了”等等,一时的震惊和错愕就有可能导致错过最佳的避险时机。


因此,一些有关知识的预先了解和应急物品的准备,也是有必要的。


# 家中常备应急物品清单:



 * 图片来源:Victoria State SES


(1)应急灯与备用电池。


(2)医疗急救包:包含速效救心丸等常用药品、纱布和绷带、小剪刀、止血贴、消毒纸巾、胶带、口罩、官方编写的救生手册、求生哨子等。


(3)急救毯/防火毯:保暖与防火。


(4)便携式气溶胶灭火器比起普通的泡沫灭火器有以下优点:

* 更加轻巧;

*可应对的火源种类更多;

* 可向人体喷射;

* 灭火持续时间更长;

*在压力和碰撞下,爆炸风险较小。


(5)一定量的瓶装水与无需加工即可食用的食品。


(6)收音机:地震过后,手机、网络等通讯可能因服务设备损毁而中断,信息会通过无线电传输,所以收音机会是可靠的信息来源。


# 防灾手册/急救手册


很多国家和地区实际上都有为居民编制官方的防灾手册和急救手册,比如:


维州SES的 What to do in an earthquake

网页内有手册的下载地址。

网址:

www.ses.vic.gov.au/know-your-hazards/earthquake


中国地震局的《地震避险手册》:

网址:www.cea.gov.cn/cea/xwzx/zyzt/5585144/5585148/5585551/index.html


日本的《东京防灾手册》:

有中文版的可下载版。

网址:www.metro.tokyo.lg.jp/chinese/guide/bosai/index.html


# 了解居住环境与天气: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平日里,了解您的居住环境(哪里有避难场所、哪里有空旷场地、逃生通道在什么位置、周围有什么警示牌等)正是我们需要留心的地方之一。


同时,关注一下每天或者近期的天气,政府或SES部门有没有发布什么预警信息,也可以帮助大家防患于未然。


 


以上就是避险指南的部分~



可能小伙伴们还会疑惑:


现在科技和仪器那么发达,为什么有时地震有预警,有时却突如其来?


地震时怎么新闻报道里一会儿6级,一会儿5.9级?


澳洲怎么居然会地震?


5.9级的地震,到底有多大?


......


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1、为什么地震有时可预警,有时突如其来?


这里涉及一个术语——发震时刻(Origin/ Origin Time):


新闻报道中通常所说的地震时间通常是人们感觉到地震,或地震对地表已产生破坏,或地震被仪器探测到的时间,这个时间其实是晚于发震时刻的。


发震时刻指震源体开始破裂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通过推导得到,也可以指导推测以后可能发生的地震,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具有长期统计分析意义。


但是发震时刻很难预测,故而地震波到达地面,对地面造成破坏的时间也就难以预测


譬如,本次大家所知的地震时间是9月22日上午9点15分左右,但经过推导,发震时刻其实在9月21日半夜23点15分左右。也就是说,大家知晓地震已经是在地震波产生9 - 10个小时之后了。



 2、报道里怎么一会儿5.9级,一会儿6级?


这里要为大家介绍另一个术语——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


震级被用来描述一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多少,国际上通常用Richter Magnitude Scale(里氏规模)评级。


虽然用的同一个评级,但是不止是维州这场地震,其实我们在其他的地震报道和讯息中,也经常见到震级描述不同的情况。


一方面是因为震级有多种衡量标准(即不同的单位),比如Ml、Mb、Ms、Mw等,有时报道中会不加区分地统称为里氏震级。


另一方面是因为,震级的最终确定,要经过多次地震波的测量与修正,而每个国家的评定流程也有不同,所以震级会有调整。


此外,一次地震序列活动,可能由多次地震组成,每次地震的震级可能都不相同。



3、5.9级地震到底有多大?


单看数字,可能有的朋友还是难以想象其给人的直观感受和影响,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地震的不同强度与表现吧:
 

人们常用两个维度来描述地震——震级、烈度。前者用来描述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后者用来描述地震的破坏程度。


(1)震级划分与表现

 


可不要小瞧了震级增大或减小1级,因为震级每相差1级,所释放的能量可相差30 - 32倍,并呈几何级数递增!


(2)烈度划分与表现

 


一次地震通常最终只会有一个震级,但是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烈度。一般震中地区的烈度最大,向外逐渐减小



 4、澳洲怎么居然会地震?


人们通常认为不同大陆板块的交界处容易产生地壳挤压,导致地震,而澳洲并不在大陆板块交界处。


说到这个,就不能不说说地震的成因与分类。


岩层在地壳运动中积累了巨大的应力,当岩层承受不住时,就会发生错动和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地壳运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地震都属于这种,被称为构造地震。此外还有其他成因:


 2.1 从成因上讲,除了构造地震,还有:


# 火山地震

常见于火山爆发时,能量与熔岩上涌带来的地面震动。


# 陷落地震

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地下采矿,会形成巨大空洞,地层的崩塌、陷落引发地震。


# 气候变暖导致的地震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溶解,海平面上升,于是地壳的覆重减小,地壳回弹;地壳回弹中,地壳内的应力分布改变,激活原有的断层系统并产生地震。


# 诱发地震

水库蓄水、油井灌水、地下核爆、陨石等原因可会引发地震。以水库蓄水为例,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一些水库蓄水后,地壳应力的分布改变,部分水渗入断层中,润滑和腐蚀断层,导致断层滑动,产生地震。


2.2 从地震发生的位置看,有:


# 板缘地震

发生在板块边界与交界处,如环太平洋地震带。


# 板内地震

发生在板块内部,成因通常较为复杂,且积蓄应力所需的时间较长。


2.3 从震源距离地表深度来说,有:


#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70km。这个“浅”可不意味着破坏力弱,大部分破坏性地震,都是该类地震......


#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为60 - 300km。


#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300km以上。


2.4 从主震、余震的次数和集中程度上,有:


# 孤立型地震

主震突出,余震较少,主震和余震的震级相差2.4级以上。


# 主震 - 余震型地震

主震突出,余震丰富。


# 双震型地震

90%以上的能量由大小、地点、时间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 震群型地震

有两个以上主震,余震丰富。


本次维州的地震,即为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浅源地震。专家表示可能系澳洲陆地板块移动,长期下来,陆地板块内部积蓄了足够的应力,应力释放导致地震。


VIC Emergency已发布警示,震源附近已发生多个余震,专家表示后续仍需防范余震。


 


此外,还有一些地震小知识小编也借此机会分享给大家,

以便大家对地震有更系统地了解(或许辅导作业时也可以用到哟~):


一、看懂地震新闻的基本术语


在不同的地震公告和描述中,除了前面介绍过的发震时刻和震级,我们还常会看到下面的术语:


震源(Hypocenter):一般是指地下发生岩层错动和断裂,产生地震波的地方。


震中(Epicenter):震源上方正对的地面位置,这里通常是一场地震破坏性最强的地方。譬如,上图中地震的震中为Rawson。


震源深度(Depth/Depth of Focus):震源到地表的垂直距离。一般来说,震源深度越深,影响范围越大,地标破坏越小。譬如,本次Mansfield震源深度为10km,意味着其地震波来自Mansfield地表下10km处,距离地表很近。



二、地震的常见破坏形式有哪些?


2.1 地面、建筑与构筑物破坏:

# 地面坼裂、轨道变形、桥梁折断、地下管道与电缆被切断、建筑物坍塌和坼裂等。


2.2 山体等自然物体破坏:

# 泥石流、滑坡、海啸、水灾等。


2.3 次生灾害:

# 在现代社会中,火源失控引起的火灾、瘟疫、煤气等有害物质的泄露、通信与计算机事故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附带灾害。


此外,细心的小伙伴还会发现,最先感受到的是上下震动,然后又会产生左右晃动感。 这是因为,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有三种:纵波、横波、面波


# 纵波通常是人们最先感受到的,它使地面发生上下震动,但破坏性较小。


# 横波是人们第二个感受到的,它使地面和物体发生前后左右的晃动,破坏性较强。


# 面波是纵波与横波在地面相遇后产生的混合波,虽然只能沿地表传播,但它可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推手。


 
GET PREPARED


地震虽然来得突然,但做好未雨绸缪,大家团结互助,就能尽量减小损失。


极地快递对大家的祝愿不止中秋,祝愿大家都能平安无事,健康幸福每一天!


 


极地快递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墨尔本,专业从事跨境物流服务。


极地拥有众多澳洲网点、国内外专业物流运营团队和仓配设施、自主研发的高效物流系统,以及热心细致的客服。现已开通澳洲至大陆、港澳台、马来,澳洲至全球主要地区与国家,中国至澳洲等邮寄线路


本着服务用户、认真负责的态度,极地已妥善为用户交付了近400万个包裹,在个人与企业用户中均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极地服务号

微信公众号

PolarExpressAU

跨境物流专家

丰富线路,金牌服务


—— 推荐 阅读 —— 


极地线路与服务号文章分类汇总




 

Find us: 收藏页面,或谷歌、百度、微信搜索极地快递,就能找到我们
Find us: 收藏页面,或谷歌、百度、微信搜索极地快递,就能找到我们